学科风采
首页 > 学科风采

艺术学

2024-05-24
  

学科负责人:刘维东

学科层次:博士一级学科授权点

学科简介:山西大学艺术学历史悠久,办学经验丰富,人才辈出,至今已有六十多年的办学历史。1962年,山西艺术学院音乐和美术专业并入山西大学,成立山西大学艺术系,开设艺术学系列课程。1990年艺术系分设为音乐系和美术系,并于1996年扩建为音乐学院和美术学院。2000年成立艺术学研究所,并获批艺术学二级硕士学位授权点。2007年本学科被评为山西省重点建设学科,2011年升格为艺术学理论一级学科硕士学位点。2020年,响应教育部《新文科建设宣言》,音乐学院、美术学院和文学院集中学科优势和师资力量,共同设立山西省首个艺术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

主要研究方向及特色:本学科设有艺术理论、艺术史和艺术遗产三个主要研究方向。

艺术理论方向学科带头人为梁晓萍教授。本方向以艺术活动的普遍原理和共通规律为研究对象,以当代艺术的发展和价值为突破点,探究具有普遍阐释力的艺术学基本原理。研究特色为,通过与西方艺术理论的系统比较,从中国艺术理论资源中提炼艺术学普遍性原理;紧密结合当代艺术理论研究的新趋势,总结中华优秀传统艺术的内在精神,建构中国特色的艺术学话语体系。

艺术史方向学科带头人为刘维东教授。本方向以艺术的演变过程和发展规律为研究对象,关注艺术的起源与发展过程、艺术风格流变、艺术流派传承和中西艺术史比较等内容。研究特色在于,以西方艺术为参照,综合运用风格分析、图像学及多学科交叉等方法,侧重考察中国古代艺术发展规律和历史演变;整合地方传统艺术文化资源,史论结合,以中国艺术史特殊性材料研究人类艺术史普遍性问题。

艺术遗产方向学科带头人为杨阳教授。本方向以山西古代艺术遗产为研究对象,集中对传统工艺美术、民歌、民乐、民舞、戏曲以及古建筑、古村落等非物质艺术文化遗产进行研究,揭示其艺术风格的流变规律与文化特征。研究特色为,依托山西悠久的历史文化和丰富的艺术资源,探索艺术遗产的传承与保护策略,具有鲜明的地方性特色;深入挖掘古代艺术遗产与特定历史时期政治、经济、宗教、民俗等方面的内在联系。

学科梯队情况:本学科师资力量雄厚,学缘、年龄和学历结构合理,队伍稳定。现有教授14人,副教授24人,讲师9人,其中博士生导师13人,博士化率为85%。本学科团队成员获中宣部“四个一批”人才、山西省“三晋英才”青年优秀人才、“三晋学者”、拔尖创新人才等多项。获批教育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晋剧传承基地教学科研团队、山西省艺术学理论重点建设学科教学科研团队、山西省研究生联合培养教学科研团队等。

学科平台情况:本学科以学科建设为核心,以科学研究为主导,以社团建设、工作坊建设为辅助,建设教学、科研平台,设有教育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晋剧艺术传承基地、教育部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山西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山西民间舞”传承基地、流域地方性城乡建成环境山西省重点实验室、人居环境设计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山西大学产教融合研究生联合培养示范基地等教学、科研平台。

2023年代表性成果:2023年,本学科在第五轮学科评估结果较第四轮评估有较大进步。成立山西大学艺术学研究院;依托山西艺术文化资源优势,加设艺术史学科方向,设立“艺术与健康管理”微专业,并积极延揽人才,聘请北京大学彭锋教授等艺术学理论学科著名专家、学者为客座教授,为学科建设提供指导。《基础技法(民族民间舞)》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虚拟仿真实验课程获批教育部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省级一流本科课程;获批省级本科教学改革创新项目10项,校级项目6项;获批校级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舞蹈系课程《金刚力士舞蹈形态训练》成功入围“第三届全国艺术硕士研究生舞蹈领域培养院校作品展演活动”。5名教师获得博士生导师资格,较2022年有了较大增长,硕博研究生培养能力得到大幅提升。教师获得第八届全国高等艺术院校中国声乐展演铜奖2项、优秀奖3项;荣获“中国广告教育40年突出贡献人物”1名,获省级以上奖励123项。本学科获批国家级项目4项,其中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项目2项,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规划基金项目2项;获批省部级项目18项;本学科教师在专业期刊发表论文103篇,其中高水平论文44篇;出版著作20部。获山西省百部(篇)工程奖5项,其中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创办《艺术学探索》集刊,为促进艺术门类间的相互交流、拓展艺术学研究视野提供了良好的学术平台。2023年,本学科发挥专业优势,组织排演大型红色题材交响清唱剧《江姐》7场,多家国家级媒体进行了专题报到,得到社会高度评价;《中国咏叹》音乐会在莫斯科唱响,促进中俄两国艺术文化交流;在许西社区等地开展晋剧艺术进社区、进校园活动,支持夏县开展第三届卫夫人书法艺术节,举办全国学术研讨会、名家进校园等系列活动,进一步推进了教育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晋剧艺术传承基地的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