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负责人:刘维东、梁晓萍
学科层次: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
学科简介:山西大学于2000年获批艺术学二级学科硕士点,2007年艺术学获批为山西省高校重点建设学科,2020年艺术学理论获批一级学科博士点,2024年通过国务院学科委员会专项合格评估。此外,2019年获批教育部晋剧艺术文化传承基地,2021年获批教育部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2022年获批山西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山西民间舞”传承基地。2023年获批山西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山西民歌”传承基地,同年创办《艺术学探索》辑刊。作为服务山西文艺事业的高端人才培养基地,本学科以“融会中西艺术精华、弘扬三晋特色文化”为建设理念,教学、科研、社会服务与文化传承工作成绩斐然,起到了区域引领示范作用。
主要研究方向及特色:目前学科研究方向有3个,分别是:
方向一:艺术理论,带头人是梁晓萍。本方向关注艺术活动的普遍原理和共通规律,聚焦于艺术理论史上的重要范畴、命题及相关学说,厘清其发展脉络与思想内涵,揭示其当代价值。特色有二:一是古典艺术理论研究。以自觉的中西、古今比较思维,系统阐发中国古代艺术理论的深广内涵、普遍意义和当代价值,促进其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二是当代艺术问题研究。关注当代戏曲、音乐、美术、壁画、书法、影视等艺术实践,致力于中国当代艺术精神与特色的挖掘以及当代中国艺术学话语体系的建构。
方向二:艺术遗产,带头人是卫才华。本方向重点关注山西古代艺术遗产的保护、传承与发展研究,聚焦于古代石窟、碑刻、壁画和民间歌舞等艺术文化遗产,并由此扩展至古建筑、古村落等方面。特色:细研山西艺术文化遗产文本,挖掘地域文化资源谱系;全面展现山西艺术遗产的流变规律、审美风格和文化特征;探索具有针对性的艺术遗产传承与保护策略。
方向三:艺术跨学科研究,带头人是杨阳。本方向综合运用多学科交叉研究的理论和方法,通过跨学科的视角拓展艺术概念的基本内涵,促进艺术理论体系的进一步完善,挖掘艺术实践的现实功能。特色:艺术与科技交叉研究,综合运用艺术学、声学、图像学和考古学等研究方法,探索古戏台的声学原理、城乡建设与人居环境的艺术化设计、文物修复等问题;艺术与伦理交叉研究,关注艺术与道德的内在联系和相互作用,综合考察艺术活动背后的伦理和审美问题。
学科梯队情况:本学科师资力量雄厚,学缘、年龄和学历结构合理,队伍稳定。现有教授14人,副教授24人,讲师9人,其中博士生导师13人,博士化率为85%。本学科团队成员获中宣部“四个一批”人才、山西省“三晋英才”青年优秀人才、“三晋学者”、拔尖创新人才等多项。获批教育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晋剧传承基地教学科研团队、山西省艺术学理论重点建设学科教学科研团队、山西省研究生联合培养教学科研团队等。
学科平台情况:本学科以学科建设为核心,以科学研究为主导,以社团建设、工作坊建设为辅助,建设教学、科研平台,设有教育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晋剧艺术传承基地、教育部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山西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山西民间舞”传承基地、山西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山西民歌”传承基、地流域地方性城乡建成环境山西省重点实验室、人居环境设计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山西大学产教融合研究生联合培养示范基地等教学、科研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