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负责人:刘勇
学科层次: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
学科简介:生态学博(硕)士学位授权点于2000年获批,是山西省唯一的生态学博(硕)士学位授权点。本学科现为山西省重点学科,设有生态学博士后流动站。支撑学科发展的省部级科研平台主要有山西亚高山草地生态系统教育部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和黄土高原生态恢复山西省重点实验室等。
主要研究方向及特色:目前学科研究方向有4个,分别是修复生态学、微生物生态学、景观生态学、生态系统生态学。
修复生态学:带头人是刘勇。该方向以自然和人为干扰下受损或退化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重点开展黄土高原典型生态脆弱区域(工矿废弃地、汾河流域、农牧交错带等)生态修复研究、污染土壤与水体生态风险评估及修复研究、植物-土壤-微生物协同修复模式与技术研究,揭示生态系统退化过程与恢复机理,研发受损或退化生态系统修复技术,为促进黄土高原退化生态系统恢复及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与技术支撑。
微生物生态学:带头人是柴宝峰。该方向围绕黄土高原植物、微生物群落与全球变化相关的前沿科学问题和国家战略需求开展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重点研究植被和微生物群落格局与演变、生物多样性保护、气候变化的响应与适应、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土壤污染和土地退化机制等。探讨高强度人类活动对黄土高原植物与微生物群落的影响及其反馈机制,在群落与环境变化领域取得具有重要国内和国际影响的研究成果,为植物资源的保护和利用、黄土高原生态环境的良性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景观生态学:带头人是马克明。该方向针对黄土高原景观格局与生态过程之间的关系以及人类活动对景观生态的影响等问题,综合运用野外试验、遥感观测、GIS空间分析和模型模拟等手段,探索生态系统结构——格局——过程——功能——服务的相互关系,阐明人类活动胁迫下资源生态与地表过程演变与响应机制,为开展黄土高原生态环境建设、协调资源生态与环境问题提供理论与技术支撑。目前主要研究领域包括景观格局演变与水土生态过程、生态系统服务与人类福祉、土地利用规划与生态工程设计、景观生态数据挖掘与信息平台建设、区域生态调控、管理与可持续发展等。
生态系统生态学:带头人是武志涛。该方向针对黄土高原典型脆弱生态系统植被退化、土壤侵蚀和养分流失、以及土地荒漠化等问题,通过野外站长期定点观测、中微宇宙控制实验和多尺度系统模拟分析方法,开展生态系统植被结构和功能耦合关系、土壤有机质周转特征、生态系统氮水循环耦合、生态系统要素对全球变化的响应与适应策略、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系统资源合理利用与可持续发展等方向的综合性研究;阐明黄土高原地区生态系统形成发展过程与驱动力,探讨全球变化背景下该地区典型生态系统的响应过程与机理,为保持黄土高原地区生态系统健康和维持生态系统功能,以及该地区生态系统的科学管理提供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撑。
学科梯队情况:师资队伍数量、结构(年龄、职称、博硕导),高层次人才情况,获批教学/科研团队情况等。本学科现拥有一支30余人的师资队伍,队伍整体结构优良:学缘结构:985和中科院占比80%以上;年龄结构:平均年龄38岁,35岁以下8人,45岁以下26人。学历结构:博士化100%;职称结构,副高以上教授29人(占比82.9%)。专任教师中有“三晋英才”拔尖骨干人才2名,“三晋英才”青年优秀人才22人;引进高层次人才兼学术所长马克明1人,外聘客座教授中科院方精云院士、山西省“百人计划”加拿大萨斯喀彻温大学王建教授、美国南乔治亚大学吴铁航教授、中科院环境生态研究中心高光耀研究员。拥有创新团队2支:山西省“1331工程”受损土壤系统修复省级创新团队和山西省科技创新团队青年团队。
学科平台情况:学科拥有山西亚高山草地生态系统教育部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黄土高原生态恢复山西省重点实验室、山西大学绿色发展研究中心、山西省高等学校服务产业创新学科群(土壤污染生态修复学科群)等多个教学与科研平台,为生态学研究生培养提供了良好的实践实习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