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负责人:孙岩
学科层次:博士一级学科授权点
学科简介:山西大学哲学文脉可追溯至明代三立书院、清代晋阳书院和令德书院,与学校发展同步,1902年山西大学堂中斋即设有“德行科”,改革开放后开设哲学专业,张恩慈、张家治、张文光、杜镇远、魏宗禹等一批知名学者为学科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山西大学哲学学科创建于1980年,1983年成功获批马克思主义哲学硕士点和科学技术哲学硕士点。1998年获得科学技术哲学博士点,2000年获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科学技术哲学研究中心”,2002年科学技术哲学成为国家重点学科。2006年获哲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2019年获批国内哲学学科首个科技部、教育部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简称“111计划”),设立“当代哲学与新科学技术互动作用”学科创新引智基地。2021年哲学专业进入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名单,2022年哲学学科成功入选第二轮国家双一流学科建设名单。
主要研究方向及特色:目前学科研究方向有5个,分别是:科学技术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现代西方哲学、逻辑学、中国传统哲学与价值论。方向带头人分别是郭贵春(殷杰)、乔瑞金、魏屹东(江怡)、周北海、焦国成。
科学技术哲学研究整体水平处于国内前列,在一般科学哲学研究范式、自然化社会科学哲学理论等方面获得了出色的研究成果,郭贵春教授提出的“语境论科学哲学”研究被学界誉为“三十年来中国科学哲学界提出的两大理论创新体系之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围绕时代化这一主题,致力于现代化成功之道的理论、实践及其对人类新文明形态发展意义的哲学研究,在英国新马克思主义研究领域优势突出,英国新马克思主义的技术批判、文化批判、社会批判研究在国内外颇有影响,成为国外马克思主义的研究重镇。
外国哲学在分析哲学、认知哲学领域优势明显。在分析哲学方向紧扣语言分析的元逻辑分析方法,特别强调了分析观念与中国哲学的当代建构。在认知哲学方向着力于认知领域的跨学科交叉研究,结合认知心理学、神经生物学和认知科学的最新研究成果,在国内学界声誉卓著。
逻辑学注重面向未来应用,开展逻辑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研究。研究内容包括人工智能逻辑、逻辑与实证社会科学、逻辑哲学、中国逻辑史几个研究方向,特别强调了发挥逻辑学的基础学科作用,开展逻辑学与计算机科学、人工智能和认知科学等现代科学技术的交叉研究。
中国传统哲学与价值论把中国传统哲学智慧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紧密结合;将中国传统哲学和价值论的时代意义阐释与现实重大理论问题的解决紧密结合,充分发掘中国传统哲学与价值论的时代意义。
学科梯队情况:山西大学哲学学科经过多年建设,现拥有一支85人的高水平专任师资队伍,其中教授38名,副教授33名,高级职称比例达到83.5%,博士化率98.63%。国家级人才9人次;山西省“三晋学者”特聘教授3人,省级各类人才44人次,青年教师成长迅速,近五年来新增45岁以下的青年教授16名。目前已经形成了以学科带头人为核心、7名**为引领、38名教授为骨干、3名外籍教师为重要补充的人才队伍。科学技术哲学研究教师团队入选“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
学科平台情况:该学科拥有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科学技术哲学研究中心)和全国哲学学科首个科技部、教育部“当代哲学与新科学技术互动作用”学科创新引智基地(“111计划”学科创新引智基地)。此外,学科还拥有“区域现代化研究中心”“区域科技政策研究中心”两个山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2”的四基地格局正式形成,助力服务学科建设规划、推动国内外学术合作与交流。
2023年代表性成果:人才培养方面,《西方哲学史》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荣获山西省教学成果奖特等奖1项,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入选山西省首批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基地(山西省基础文科领域唯一)。师资队伍建设方面,谋划了“团队引进+重点补充”的师资建设方案,有效实现了学科“长板增强短板补齐”,逐步打造出一支协调有序、结构合理的高水平的人才队伍。伦理学方向成功引进原中国人民大学焦国成、曹刚教授领衔的伦理学团队,其他方向引进国家级人才1人,优秀博士/博士后6人。科学研究方面,获批国家级课题14项,其中国家社科基金10项(重大项目1项、重点项目2项),教育部项目4项;入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1部;获得2022年度山西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百部(篇)工程”奖3项;三名教授入选《复印报刊资料重要转载来源作者(2022年版)》名单;成立山西大学当代伦理研究院、山西大学科技伦理治理研究院、山西大学逻辑与智能科学研究院、山西大学“国际维特根斯坦研究中心”等4个研究机构。相继举办了15场重磅会议,并邀请国际国内名校名家70余位开展学术讲座105场,在国内国际哲学界发出山大声音。主办刊物《科学技术哲学研究》在《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AMI综合评价报告(2022年)》被评为哲学类“核心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