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负责人:马华
学科层次:博士一级学科授权点
学科简介:山西大学政治学学科创建于2005年(以硕士点获批年份计算),2018年获批为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自创建伊始,政治学学科便力求打造“具有鲜明资源型地区特色的高水平研究型学科”,扎根三晋大地、面向全国范围、参与国际学术,着眼于建成优势突出、特色鲜明,具有国际影响力,全国排名前列的高水平学科、高端智库、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基地,构建“理论研究、实验研究、咨政服务、人才培养”四位一体的科学发展模式。
主要研究方向及特色:本学科开设政治学理论、中国政治、公共事务与治理、国际政治、资源政治学五个培养方向:
1.政治学理论:该方向在学科带头人李蓉蓉教授带领下长期围绕政治发展、政治文化、民主理论、国家理论、治理理论、政党政治等领域开展研究。在继承和发扬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理论的基础上,结合学科传统和区域地方特色,聚焦共同体理论与政治认同、政治变迁与政治心理、民族政治与区域政治等研究议题,开展基础性、理论性、拓展性研究。
2.中国政治:该方向在学科带头人马华教授带领下长期围绕中国国家治理中的政治结构、政治关系、政治制度、政治过程、政治团体、政治发展展开研究。聚焦于乡村民主与基层社会治理、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区域协调发展与政府创新、基层党建与党政关系等领域,致力于中国政治学自主知识体系的建构,在村治实验、数字乡村、民生政治、农村产权改革、小微权力监督等议题的研究中形成了鲜明的以实验政治学为支撑的学科交叉融合特色。
3.公共事务与治理:该方向在学科带头人慕良泽教授带领下长期围绕国家事务、社会事务、公共经济事务、机关事务及其治理开展研究。立足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实践,在政府改革与国家治理、信访与社会治理、机关事务管理、社会组织治理、重大民生事项评估、纪检监察体制改革等研究中,形成了鲜明的地方性研究特色。
4.国际政治:该方向在学科带头人朱丽君教授带领下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研究为统领,围绕国际秩序、国际体系、总体安全观、国际组织、区域国别等具体领域展开研究。聚焦地方外事,为推动内陆省区开放发展,加速融入“一带一路”提供智力和人才支撑。根据政府的外事布局,积极开展公共外交,在深化山西-不丹友好交往方面做出一定贡献。在地方外事、国际友城、以煤会友、讲好山西故事、对外传播等方面的研究中取得了丰富的成果。
5.资源政治学:该方向在学科带头人苏昕教授带领下立足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能源革命综合改革试点省情现实,聚焦经济社会转型中的基层治理、政治生态、政商关系、营商环境、产权改革、政社关系、政企关系、社企关系等突出问题,着重分析“资源”与“政治”的关系,构建“资源政治学”的分析范式和解释框架,形成了鲜明的区域性研究特色。
学科梯队情况:以高端人才为引领,持续优化学科梯队结构。现有国家级人才称号获得者2人,省级人才称号获得者6人;教授20人,副教授31人,讲师16人;博士生导师14人,硕士生导师56人;教师的博士化率为92.54%。作为具有较强学术创新能力和良好协作精神的学术团队,学科队伍获得学界普遍认可。
学科平台情况:秉持“立德树人、教研一体、服务社会”发展理念,搭建五类平台,助力学科发展。一是科研创新平台。成立乡村振兴研究院、信访与社会治理研究院、机关事务研究中心、地方外事研究中心和城乡治理研究中心。二是智库服务平台。打造山西首家省校合作智库示范基地,完善涉农智库。三是社会实践平台。在晋粤豫等地设立研究生实践创新基地、博士后协同创新工作站和基层治理实验基地共49个。四是学术交流平台。打造邓初民讲堂、中国乡村振兴百人论坛、中国农村发展论坛、田野政治学沙龙等。五是虚拟仿真平台。着力提升师生教学科研创新能力,建设虚拟仿真实验室,国际政治虚拟教研室入选教育部虚拟教研室建设试点。
2023年代表性成果:人才培养方面,国际政治虚拟教研室获得教育部资助,结合实践案例组织编著《机关事务管理概论》教材。获第六届全国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文科组一等奖1项,实现山西省历史零的突破。《中国政治思想史》成功入选第二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科学研究方面,研究成果创出全国新时代“枫桥经验”先进典型案例,2023年11月6日上午受到习近平总书记亲切接见。乡村振兴研究院入选山西省新型智库名录。发表论文29篇,出版专著4部,国家科研成果获奖2项,省级科研成果获奖7项。完成省部级以上领导及同级党政机关领导批示报告1篇,完成厅局级以上领导及同级党政机关领导批示报告2篇,《山西省“内陆地区对外开放新高地”建设评估报告》获得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批示。牵头建设国家人工智能与县域社会治理实验基地,打造国家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强化高水平学术交流平台建设,发挥高水平学术会议对于科研工作的引领作用。高规格主办第二届中国乡村振兴百人论坛,积极主办地方外事高峰论坛和智库对话。同兴县、浮山县、柳林县、小店区等省内县市区开展校地合作,并就学生联合培养、实习实训等签订战略合作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