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风采
首页 > 学科风采

政治学

2025-05-19
  

学科负责人马华

学科层次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

学科简介山西大学政治学学科创建于2005年(以硕士点获批年份计算),2018年获批为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自创建伊始,政治学学科便力求打造具有鲜明资源型地区特色的高水平研究型学科,扎根三晋大地、面向全国范围、参与国际学术,着眼于建成优势突出、特色鲜明,具有国际影响力,全国排名前列的高水平学科、高端智库、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基地,构建理论研究、实验研究、咨政服务、人才培养四位一体的科学发展模式。

主要研究方向及特色本学科开设政治学理论、中国政治、国际政治、公共政策与政府治理、资源政治与基层治理五个培养方向。

方向一:政治学理论,带头人是李蓉蓉教授。该方向长期围绕政治发展、政治文化、民主理论、国家理论、治理理论、政党政治等领域开展研究。在继承和发扬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理论的基础上,结合学科传统和区域地方特色,聚焦共同体理论与政治认同、政治变迁与政治心理、民族政治与区域治理等研究议题,开展基础性、理论性、拓展性研究。

方向二:中国政治,带头人是马华教授。该方向长期围绕中国国家治理中的政治结构、政治关系、政治制度、政治过程、政治团体、政治发展展开研究。聚焦于乡村民主与基层社会治理、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区域协调发展与政府创新、基层党建与党政关系等领域,致力于中国政治学自主知识体系的建构,在村治实验、数字乡村、民生政治、农村产权改革、小微权力监督等议题的研究中形成了鲜明的以实验政治学为支撑的学科交叉融合特色。

方向三:国际政治,带头人朱丽君教授。该方向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研究为统领,围绕国际秩序、国际体系、总体安全观、国际组织、区域国别等具体领域展开研究。聚焦地方外事,为推动内陆省区开放发展,加速融入一带一路提供智力和人才支撑。根据政府的外事布局,积极开展公共外交,在深化山西-不丹友好交往方面做出一定贡献。在地方外事、国际友城、以煤会友、讲好山西故事、对外传播等方面的研究中取得了丰富的成果。

方向四:公共政策与政府治理,带头人是任晓春教授。该方向长期围绕国家事务、社会事务、公共经济事务、机关事务及其治理开展研究。立足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实践,在政府改革与国家治理、信访与社会治理、机关事务管理、社会组织治理、重大民生事项评估、纪检监察体制改革等研究中,形成了鲜明的地方性研究特色。

方向五:资源政治与基层治理,带头人是董江爱教授。该方向立足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能源革命综合改革试点省情现实,聚焦经济社会转型中的基层治理、政治生态、政商关系、营商环境、产权改革、政社关系、政企关系、社企关系等突出问题,着重分析资源政治的关系,构建资源政治学分析范式和解释框架,形成了鲜明的区域性研究特色。

学科梯队情况学院现有教职工78人,其中专任教师66人,占教职工总数的84.6%。学院师资队伍的职称、学位、年龄结构较为合理。专任教师中,具有高级职称以上教师50人,占比达到75.7%。其中正高级21人,占31.8%,均为博士生导师;副高级29人,占43.9%,均为硕士生导师。具有博士研究生以上学位教师62人,占比达到93.9%;年龄在50岁以下者45人,占68.1%。学院现有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名,1中组部万人计划入选者,省部级以上专家20余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3余人。学院现有乡村振兴研究院、信访与社会治理研究院、机关事务研究中心、地方外事研究中心、城乡治理研究中心五大科研平台,推动学科融合发展。

学科平台情况本学科长期秉持立德树人、教研一体、服务社会发展理念,搭建五类平台,助力学科发展。一是科研创新平台。成立乡村振兴研究院、信访与社会治理研究院、机关事务研究中心、地方外事研究中心和城乡治理研究中心。二是智库服务平台。打造山西首家省校合作智库示范基地,完善涉农智库。三是社会实践平台。在晋粤豫等地设立研究生实践创新基地、博士后协同创新工作站和基层治理实验基地共49个。四是学术交流平台。打造邓初民讲堂、中国乡村振兴百人论坛、中国农村发展论坛、田野政治学沙龙等。五是虚拟仿真平台。着力提升师生教学科研创新能力,建设虚拟仿真实验室,国际政治虚拟教研室入选教育部虚拟教研室建设试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