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负责人:石岩
学科层次: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
学科简介:本学科肇始于1951年,是我国最早创办的十六所体育系科之一,是百廿学府山西大学的传统优势学科,办学历史悠久,基础扎实。1958年升格为四年制体育系,1996年撤系建院,同年获批体育教育训练学硕士点。目前拥有全省唯一的体育学一级学科博士点(2011年)、博士后流动站(2009年),以及体育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点,三个本科专业皆入选“双万计划”。在近三轮学科评估中持续保持B级水平。积极响应“体育强国、健康中国”战略需求,形成体育教育训练学、体育人文社会学、运动人体科学和民族传统体育学4个培养方向。实施“人才强院”战略,形成结构合理的高水平师资团队。现有专任教师101名,配备博导10人、硕导38人,并聘任46名校外导师。人才梯队包括研究生教指委委员、省级教学名师、国际裁判等30余名行业领军人才。近三年引进博士8人、高水平运动员教师6人,构建起教研相长的创新型师资队伍。依托国家级培训基地,省级重点实验室等资源和平台,构建了“思政德育—科研育人—导师责任—教学保障”四维培养体系。近三年招收博士生24人、学硕研究生140人;目前在读硕士研究生385名,博士研究生35名;累计为国家培养2000余名体育复合型人才。创新“学科优势+区域特色+行业急需”培养模式,与国家队、科研院所等共建实践基地,获批省级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硕博士研究生在体质监测、赛事组织服务等国家重大任务中表现突出。学位点环境优雅,场馆设施齐全。以“崇尚创新、重视质量、社会参与”为标准,注重成果转化与应用,运动训练科研成果直接服务国家队备战奥运,获国家体育总局“科技攻关服务奖”。每年举办2-3场高端学术会议,服务学术共同体,连续十余年承担教育部体质健康监测等公共服务,获得广泛赞誉。秉承“双一流”建设理念,立足三晋文化沃土,持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深化体育文化传承创新,着力打造具有国际视野、中国气派和山西特色的一流体育学科。
主要研究方向及特色:目前学科研究方向有4个,分别是:
方向一体育人文社会学:带头人是石岩教授。该方向始于2001年,下设有体育心理学、体育文化与管理、学校体育学3个主要研究方向,拥有省级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研究室。本方向研究体育运动领域中各种人文观和社会现象,从人文社会学视角探究体育发生、发展及其规律。以研究体育运动过程中的心理过程、揭示体育文化与管理的规律并有效推动学生运动技能和整体发展的宗旨,涉及体育运动心理学研究进展、体育科学研究方法高级教程、体育原理等十几门成熟课程。在体育风险管理、运动员心理健康研究、体育文化、体育产业、学校体育研究等方面逐步形成学术优势和学术亮点。该研究方向毕业生主要从事学校体育教学、体育心理教学与咨询、企事业单位科研及管理等工作。
方向二运动人体科学:带头人是吴丽君教授。该方向始于2001年,下设有运动与健康促进、机体运动的生理生化机制与运动营养、环境健康与运动促进3个主要研究方向,本方向研究体育运动过程中人体变化的规律和提高人类运动能力,依托“运动与人体科学”山西省重点实验室,在运动营养补充与抗氧化、运动与代谢疾病、运动损伤的康复治疗等领域取得了丰厚成果。该研究方向毕业生在各类高等院校、体育科研机构、竞技体育运动训练基地、保健康复部门,从事运动人体科学专业教学与研究、运动训练和健身的医务监督、康复与健身指导等工作。
方向三体育教育训练学:带头人是李建英教授。该方向于1996年设立硕士点,2003年获博士学位授权单位,是山西省重点学科,现已形成“本科-硕士-博士-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贯通式人才培养体系。下设田径、体操与艺术体操、球类、游泳、户外运动教学训练理论与方法5个主要研究方向。在丰富运动训练专项领域的理论知识具有重要的学术贡献,在田径、游泳、体操、篮球、足球、射箭等项目上为国家队和山西省队备战大型体育赛事提供教学、训练、科研与管理等方面的科学指导。该研究方向的毕业生主要就业方向包括:从事学校体育教学,担任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教练,进入国家体育管理机构工作以及在企事业单位中从事科研相关工作。
方向四民族传统体育学:带头人是刘映海教授。该方向始于2003年,下设有武术教学训练理论与方法、民族传统体育理论与方法2个主要的研究方向。对标“教育强国”“体育强国”“健康中国”建设目标,以培养“德才兼备、守正创新”的民传人才为己任,利用山西省优秀传统文化艺术教育基地、山西省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等平台,构建了“本科-硕士-博士-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贯通式的人才培养体系,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科学思维与创新意识,掌握武术、养生、民族民间体育基本技能和传承传播、创新推广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复合型人才。学科优势主要集中在山西传统文化与民族体育的交叉融合、大健康与传统体育的交叉结合、服务地方与人才培养的综合培养方面。
学科梯队情况:学科实施人才强院战略,构建了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教师队伍。现有专职教师101人,其中教授12人,副教授29人,博士生导师10人,硕士生导师37人,以及校外兼职导师45名,拥有全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指委委员、国际级裁判、省级教学名师、体育总局百人计划、宝钢奖优秀教师、山西省新兴产业领军人才、政府特贴专家、中青年拔尖创新人才、三晋英才等各类人才30余人次,构建起以领军人才为引领、骨干教师为核心、青年学者为支撑的三级人才梯队,形成“头雁领航、群雁齐飞”的格局。
实施引智+育才双驱动战略,聘北京大学郝光安教授任学术院长,聘田麦久、杨桦等23名客座教授,聘王家宏、王健等14人成立学科建设指导委员会。近五年12人晋升高级职称,引进博士9名,实施三项工程:青年教师博士化工程(5人深造)、学术国际化工程(4人海外研修)、实践精英化工程(年均选派3—5人执裁国际赛事)。
学科平台情况:本学科拥有山西省体育特色重点学科、体育发展研究中心山西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射艺山西省优秀传统文化艺术教育基地、山西省学生体质健康监测中心、山西省体育学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形意拳山西省优秀传统文化艺术教育基地,运动与人体科学山西省重点实验室,山西省青少年校园足球专项培训基地、山西省“1331”工程重点创新团队、国家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基地等优势资源和平台。